第二章 橄榄坝(4/6)

澜沧江边是个什么样子。

到了江边,没有见到曾经在课本上《澜沧江边的蝴蝶会》那样秀美。江水并不湍急,混着黄红色的泥沙,两岸树木葱茏茂盛,一片片的甘蔗林,一片片的波罗地,范围都不大,这里并没有多少土地。

要不是开发了旅游和林业,这里不是个富庶的地方。难怪当年城里的知识青年要下放到这里来,据说这里曾经建了好几个橄榄坝农场,我不知道我们在的地方是哪个分场。

橄榄坝,现在有点名气,主要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里拍了一部有名的反应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孽债》。

《孽债》的主要故事节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知青被下放到橄榄坝。二十左右岁的青年男,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她们)满怀激,在橄榄坝生活,付出艰辛的劳动,品尝生的苦辣酸甜。

他们(她们)的青春在这里燃烧,他们(她们)和当地傣族青年男融为一体,恋了,结婚了,生子了,在稀里糊涂的激中,他们(她们)完成了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让历史退回到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邓小平复出了,云南发了着名的“橄榄坝”事件,全国恢复高考,知青返城。

橄榄坝的上海知青们如同落燕归巢,纷纷与当地傣家男离婚,抛弃了孩子,返回了上海。这些返回上海的男们,又各自在上海成立了新的家庭,生了新的孩子。

成年的男,恋了,结婚了,了,痛快了,过瘾了,出来的孩子呢?孩子是无辜的,怎么说扔下就扔下了呢?这真是一笔孽债啊!小的时候,我就听说南方,从这段故事看来,真是这样啊。

更加不幸的是,后来,这些留在橄榄坝的孩子们,在他们(她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听说自己的另一半父母们在大城市上海,他们(她们)组团到了上海,去找自己的另一半亲生父母们。

孩子们找自己的父母,本没有错,也是天经地义。可当他们(她们)到了上海,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亲生父母时,却面对着自己父母们的新的另一半和新的孩子。那种尴尬,那种无奈,那份凄苦,你可以去想象。

当初,听着那凄楚的童声,我是落了泪的。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