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子”的“汉文化”或自毁的“孝道”(2)(1/2)

在民间传说中,有许多这种故事,节越残酷,自毁越大,越受到称赞。

罗武越说越激动。

比方,在《二十四孝》中,一个八岁的孩子为了防止蚊子咬他的父母,甘愿让蚊子咬他自己。又比方,孝子王祥受后母虐待,但当后母想吃鱼时,他却“卧冰求鱼”。

再比方,一个孝子听从医生的指示,尝父亲的粪便,以判断父亲的病,当得知老父病危时,他祈求上天让他去替死。

等等,等等。

罗武断然道:行孝意味着维护父亲的权威地位。舜得不到家善意的理解而是敌意的拒绝。可正是敌意的拒绝突出了孝行的伟大。

行孝意味着子的一切行动都要为父母的幸福着想。

一方面,子应该努力争取生活上的成功,以给家庭带来荣耀。

另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孝子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如果这种不违背就会造成对父母不好的后果的话。

比方,舜的父亲想杀他,但他一次次逃走,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会使他的父亲更不配当父亲。

罗武又引用孔子的话说,当父亲发怒要打时,孝子应该保证自己的身体少受伤害。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如果父亲对子体罚太厉害,也有违父慈的伦理,所以,躲开父亲的体罚是有利于父亲的形象的。

由此可见,孝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行孝的结果有时并非天伦之乐,而是间悲剧。“孝道”是以权威主义道德观为特征的社会化模式的主要基础,其负面的结果是造成个感与角色行为相分离而可能造成父子关系中出现感疏远、紧张和敌对等问题。

绝对的父母权威造成中国儿童感上戾、与父亲疏远,害怕权威物,面对权威指示采取沉默、否定或消极抵抗的行为。

体上的“杀子”表现在各种激烈的“自毁”行为,而内在的思想控制因为扼杀了创造力,这样,又导致了神上的“杀子”……

“行了,我的大学者!”方有时听不耐烦了,就打断罗武的话,“你的大道理像是在跟我上课似的。可我们今晚的课不是讲‘孝道’问题吧?”

罗武立即说,“正是因为我讲清了上面的原因,所以,我就可以轻松在面对你。可以使我们的行为变得合理而有意义,不然的话……”

但罗武的嘴已经被的手封住了:“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