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新闻媒体(2/5)
多,但也在那份报纸上登过几次广告。”
罗刚说。
“你觉得那个报纸敢不敢发这样的文章?”
区莹问。
“《市场导报》是家商业广告小报,管理上相对比较宽松。另外,那个姓汪的记者看起来也不像个谨小慎微之
,说话做事总是大大咧咧、无拘无束的。”
罗刚说。
“那就赶快去和他联系一下呀。”
区莹说。
罗刚当即就给姓汪的记者打了个电话,说了说自己的意图。汪记一听“价格好说”立即来了兴趣,两相约到了一家咖啡厅,并很快就谈好了价钱。
“汪记,价格就按你说的办,三万块。但你要注意,我们毕竟不是纪检员,不是检察机关,不可能对他的问题有百分之分的把握,只知道他花七十万巨款在省城买房是事实,这个文章难度比较大,你千万要把握好分寸,绝不能让别
抓到把柄。”
罗刚再一次提醒汪记。
“罗老板,这你放心,我们搞新闻这行的,就是靠这个吃饭的,自然有经验,知道怎么处理。再说,类似的文章,我汪某也写过多次了,还从没失手过。”
汪记一想到那么大一笔酬金,哪还想那么多,立马表态,业务到手后再说。
其实,《市场导报》的《周末版》是给一个私老板承包了的,汪记只是个临时招聘来的业务员,为了拉广告对外开展工作方便,便通过关系弄了个记者证,高中都没毕业,最多也就是个写中学生记叙文的水平,哪会写什么正儿八经的文章?回去以后兴致勃勃地打开电脑准备个把小时就把这三万块钱的活给打发了事,可真正写起来,却不知道何从下笔,总觉得罗刚说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写得太轻描淡写,又怕不起作用,罗刚不满意。写得太具体了,他对实际
况又不大了解,况且
家毕竟还是当权的县委书记,弄得不好,说不定还搞出个什么诽谤罪来,吃官司不说,还可能把饭碗丢掉。但三万元钞票的诱惑力也是难以抵抗的,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了半夜,汪记突然来了灵感:现在新闻界不是有个什么“封
费”之说么?听说“费
费”还是某些小报小刊一项主要收
来源呢。现在官场风气又不大好,就是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一旦真的查起来,往往十之八九也是真的,就是社会上的一些小流氓小混混也加
到了对官场中
的敲诈勒索之列,照着通讯录雪片似的投寄敲诈信,往往还一
一个准儿。前天某媒体就披露了一个这样的诈骗团伙,这个团伙以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